创新容忍风险与损失,敢于“浪费”

创新容忍风险与损失,敢于“浪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然而,在构建创新生态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对创新风险与损失的容忍度,以及对“浪费”的错误认识。

传统的创新模式以模仿和复制成熟技术为主,企业通过政府支持建立工厂,获得确定性的中低收益。然而,当科技发展进入“无人区”时,探索新方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错误和浪费。但这正是创新的本质所在,只有允许大胆尝试,才能涌现出正确的方向,获得超高收益。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创新心态仍然不容许一丝浪费。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抱着“当苦力”的心态,认为必须从早到晚埋头苦干。然而,创新需要灵感,在适当放松的情况下才更可能产生。这与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拼命内卷的做法形成了冲突。

能否解放思想,真正按照创新的规律办事,是当下中国创新生态建设最需要突破的障碍。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氛围,它鼓励各类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试错与创新。任何的改革首先是思想的改革。思想上创新了,行动才能跟得上。

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就会阻碍创新生态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眼下研究创新的人仍然太少,绝大多数人目前仍停留在以过去的思维模式,按照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搞“复制式的创新”,而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并不十分了解。

创新要素的汇聚至关重要。创新要素的浓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具创新的突变,创造更有价值的成果。深度孵化早期项目,尊重人才,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链阻碍的关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各类成长要素,以及相匹配的中间服务机构。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探索从中国原创到中国创造,再到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的科技创新完整链条,投资从论文发表阶段中国就走在世界前列、具有产业化潜力的从0-1的技术。

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需要的半公益性质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供给上,中国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类平台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需要长期耐心投入。只有把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做大做强,才更有利于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链仍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短缺是中国打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大短板。这类人才起点高,需要拥有复合型能力,能够整合技术、产业、商业资源。

对高端人才来说,只有受到社会的尊重、被社会认可,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这一行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繁荣。补齐人才这个短板,中国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总之,在科技发展进入“无人区”的时代,我们必须打破过去的思维模式,接受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ip.xzxci.cn/2024/11/28/23982.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1月28日 上午8:39
Next 2024年11月28日 上午8: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