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提升国家科普能力,实施全民素质行动
12月6日,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开幕,以提升国家科普能力,实施全民素质行动为主题,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科普工作者,共同探讨科普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中国科普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近年来,中国在科普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科普人员、科普基础设施、新技术应用、科普原创作品和活动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4%提升至2023年的14.14%。
重视青少年和基层科普
重视青少年和基层科普是中国科普实践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从幼儿园开始的科普教育,让孩子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基层科普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缩小城乡科普差距,让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也能享受到科普成果。
推动创新为主导的发展
中国科普事业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推动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强调科普在构建创新文化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2021年11月,中国科协正式成立“科普中国智库”,以促进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科普政策制定和科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所在:1~6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研究员从6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科普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的关键所在:“1”是一部科普专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此后国务院颁布一个纲要(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项科普专门政策(即《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2”是两翼重要论述(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3”是三大支柱(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发展、一体改革中发挥科普的贯通联动作用);“4”是“四科”核心要素(即科学素质构成的重要核心要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四化”特征(即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5”是五大重点人群及相应提升行动(即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人群及相应的五个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五大重点工程(即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6”是新时代科普工作“六性”要求(即坚持人民性、突出引领性、注重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强化融合性、拓展开放性)。
新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目标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
科普事业的发展方向
王挺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上述战略布局中,科普在这些领域起着承上启下、贯通联动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技能,来加强科学教育;通过支持科学成果的商业化和培育创新文化,来促进创新。总体而言,科普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动与融合,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
全球合作,共同促进科学素质
2018年,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倡导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六年的时间里,为了实现促进全球科学素质提升的愿景,中国科协牵头筹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目前筹委会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27个国家的45家成员和观察员组织。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ip.xzxci.cn/2024/12/11/33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