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积极有度 破除思维惯性
在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振经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2月13日,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讨论。
打破思维约束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院长白重恩认为,突破思维定势对政策执行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两个需要打破的思维定势:
1. 认为中央帮地方政府还债会带来道德风险
白重恩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分不同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有的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有的则不一定。他将地方财政不平衡分为三种类型:
* 由制度性因素造成的长期性不平衡,如政府对养老等领域的财政支持。
* 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造成的不平衡,如招商引资中的补贴。
* 不可预见、不可控的情况导致的赤字,如疫情期间。
白重恩认为,对于第一种类型的不平衡,中央长期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对于第二种类型,中央一般不应救助;对于第三种类型,中央救助则不会产生道德风险。
2. 认为赤字、债务不能超过某一比例
白重恩强调,债务和赤字的上限要根据短期和长期情况来考虑。长期来看,不能持续过多赤字和债务,但短期遇到特殊情况时,应允许赤字和债务突破一定比例。“当解决了短期的燃眉之急,尽管债务增加了,但GDP增长也快了。更重要的是,如果短期问题不解决,会带来长期的一些问题。”
消费与投资
白重恩还指出,需要打破“投资就是积累,消费就是消耗”的观念。“如果我们看得稍微长期一点,消费可能会带来对企业的新需求,对企业的新需求就会带来新的创新,会带来产业更好的发展,也会带来技术上的更多积累,所以消费也可能带来积累。”
他认为,房地产需求减弱后,不应该通过制造业投资加速补缺,因为这会造成供需不平衡。唯一的出路是增加居民消费,居民未来消费的增长可能大部分来自于服务业,因此,制造业应该做优做强,不需要再强调继续做大,同时要强调服务业既要做优又要做强可能还要做大。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的观点
邢自强也强调了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三种思维定势:
* 财政方面,中央过于量入为出、谨慎。
* 发力方向上过于偏向供给侧和建设,忽视消费和社保。
* 对于处理债务风险存在道德风险担忧。
邢自强认为,这些思维定势正在转变。首先,中央财政赤字率将提高,其次,消费的重要性提升,再次,中央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市场平稳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打破道德风险的思维定势。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的观点
汪涛认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惠民生、刺激消费,可能会加大对社保医疗方面的投入。她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必要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平均每月只有200多块,如果翻倍,由中央财政补贴的话,需要每年4千亿元左右人民币,规模不大,但是能惠及1亿7千万领基础养老金的人和5亿多参保的人,既能从短期稳定和刺激居民信心,也能从长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ip.xzxci.cn/2024/12/15/363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