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再塑文学之根: 高晓晖论文学本土化

本土再塑文学之根: 高晓晖论文学本土化

本土再塑文学之根:高晓晖论文学本土化

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晓晖日前在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本土化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具体的概念化言说,是本质意义上的“洋为中用”。文学本土化,既是海纳百川,切实建立具有原创意义的中国文学学术,同时也是深植于本土,在复杂的关系中彰显文学主体的文化自信。

本土之“根”:多维度的文学资源意义

高晓晖从历史、文化、社会、自然四个维度解读“本土”文学资源的意义。他认为,从历史维度看,“本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时间长河,文学在反映历史的过程中成就文学的历史;从文化维度看,“本土”文化是一切物质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文学的作为既是对“符号化”存在的破译,同时也参与“符号化”的进程;从社会维度看,“本土”社会是生存环境的总和,文学的想象和呈现总是把各种社会关系的关联轨迹和运行肌理作为关注对象;从自然维度看,“本土”是生态之园,文学的想象与呈现,离不开对“本土”自然图景的关注,更离不开对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本土化与地域文化

高晓晖将“本土”概念纳入“地域文化”的学术范畴加以讨论,认为“本土”可以理解为“感觉文化区”,它强调主体感觉的认同度。不同作家的文化认同度差异,使得“本土”概念有明显的“相对性”特征,“本土”同时与家乡、故乡的概念具有同义性。

书写“本土”的宿命与超越

高晓晖指出,作家书写“本土”是一种宿命,源于使命、责任,更是作者与“本土”联系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作家对“本土”的关注,既有爱与忧伤,也不乏批判与失望。他以福克纳和鲁迅、沈从文为例,分析了不同作家书写“本土”的复杂情感和表现形式。尽管书写“本土”是一种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对异乡异域的书写会有本能的排斥或抗拒。优秀的作家善于发现异乡异域文学资源的价值,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土文学的写作情形

以“本土”作为文学资源的写作,大概有三种不同情形:一种是强调还原“本土”真实生活,追求现实主义品格;一种是强调对“本土”文学资源的诗化,呈现浪漫主义(乌托邦)的审美趣味;一种是超越“本土”边界,假托“异托pia文w”书写生活。不论哪种情形,文学的“根”在“本土”,魂在“本土”。

本土化:中国文学的转型与重塑

高晓晖认为,文学本土化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由西方化学术向本土化(中国化)学术转型的一部分,实质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依赖,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文学本土化是中国文学的转型与重塑,既是回溯与回归,也是继往开来。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ip.xzxci.cn/2024/12/21/39833.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21日 上午12:30
Next 2024年12月21日 上午12: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